中国足球何时崛起?

覃腾鹏覃腾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中国足球崛起,至少是职业联赛层面很难了,中国球员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了。 我们现在讨论的中国足球,是指在中国大陆注册的足球运动员在具有现代篮球理念的足协下属职业联赛中参与比赛的队伍,用专业术语就是“职业俱乐部”或“职业球队”。这些队伍由于竞赛水平较低,经常赢得比赛,因此又被称为“中甲、中乙”球队。 中国足球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合适的联赛梯队。从80年代开始,我国曾经建立了五级联赛制度,当时的设想是通过这个制度的赛程安排,让各俱乐部的青年队能从低等级联赛慢慢升到最高等级联赛,最终形成一支强大的本国联赛队伍,从而拥有进军世界杯和奥运会的第一源泉。但是这个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于是,我们的职业队伍就逐渐退化成了所谓的“业余球队” 什么是“业余球队”呢? 就是指虽然这些球队参加的都是职业联赛,但是他们的队员并不是以踢球作为职业的,他们有的根本就不是足球运动员出身!这些球员甚至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他们本身是在其他行业工作的人员,因为一些机缘巧合进入到这支队伍,成为了所谓的职业运动员——其实他们也并没有把踢球当作自己的“职业”。 “业余球队”有两大特征:一是参赛的队伍不少,但成绩普遍很差;二是这些队伍的投入不大,产出很低。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高投入,低回报。

高水平职业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来支撑,而中国现在的“业余球队”却恰恰缺乏这一切条件,所以他们只能持续平庸下去了。 这就像是我们小时候考试一样,有的同学因为基础太差一开始什么都跟不上,老师和家长都对他失望之极,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结果没有想到这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竟然能考出很好的成绩,从此改变了人生命运。这种人不是没有,只是非常少。绝大多数人还是像我们一样,随着学习水平的逐步提升,考试分数也稳步提高,到最后也没有达到特别突出的程度。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正常水平。 中国的职业足球队伍就是这样,水平有限,成绩一般,投入不高,收益也不佳,但是他们能够维系着联赛的存在,这也算是中国足球的一大奇迹了。

2.中国足球崛起,至少在国家队层面还是有希望的,只不过换汤不换药,依然是一帮既得利益者把持着中国队,不推倒重来,复兴无望。 说这话可能让许多球迷伤心,但这是事实。 中国女足能够在奥运会上逆风翻盘,说明中国足球至少在青训体系方面还是有人才培养的,中甲和中乙的升降级制度虽然漏洞百出,腐朽不堪,但依然能够刺激着中小球队在低级联赛努力拼搏,为了升级而战。

然而这样的青训体系到了男足这里就完全走样了。 因为男足身上的包袱太多,传统观念认为男足应该强于女足,所以给男足留下的调整空间就非常大。于是,我们看到中超联赛在中甲联赛的基础之上附加了很多“非足球因素”的内容,这些因素有的是来自于行政干预(比如限薪令),有的是来自于市场因素(比如冠名权),总之这些东西的出现都不是基于足球本身规律考虑的结果,因而使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建设更加混乱无序。

男足的青少年选拔培养机制也是一团糟,除了少数几个重点学校外,基层青训队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是假足球之名行传销或素质教育之实。 更为糟糕的是,青训队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链条,从幼儿梯队到 U15、U17乃至一线队,每个年龄段的球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传递和输送关系,各自为战,有时甚至连战术思路都是自创的,这使队员的整体素质难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个别有天赋的球员往往被各种奇葩原因给毁掉了职业生涯。

施宜伶施宜伶优质答主

中国足球的崛起要解决的不是某一个层面的问题,而是整个体制环境的问题。只有当这些问题形成了良性互动,互相作用产生了质的变化才会获得突破。

我们经常说的中国孩子个子矮,但是打篮球的多,日本孩子个子矮,但是日本有无数孩子在追逐打篮球的梦想。

同样的,我们总在说中国足球底子薄,足球人口少,但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不愿踢足球,而是中国踢足球的体制环境不允许。中国的父母们宁愿自己的孩子在假期去上各种文化课,也不愿意去踢足球,原因只有两个字:体制。

体制无法保证他们即使在艰苦训练多年之后可以拥有稳定的收入,无法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机会通过足球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这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在众多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在足球上却无法实现。

中国和德国法国等国家比人口数量并没有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职业化体系中,人口红利却体现的截然不同。

我们有足够多的人口规模,按照常理只要发展足球人口,中国就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去不断尝试,用人口优势来弥补技术和体能上的劣势。

很现实的说,我们没有这些底子薄的欧洲小国优秀的职业体系,他们有更为良好的体制环境去激励无数的孩子从事足球运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